一到夏天,上海的夜空总是热闹得很,各种演出轮番上阵,但今年最吸引人的,非《千与千寻》莫属。这部由动画改编的原版舞台剧,7月中旬才要开演沈阳配资开户,票房就已经冲到10亿日元(约5000万人民币),6.7万多张票全是观众提前抢下的——后面还得继续涨。不得不说,上海人有福气,碰上这样的文化盛事,想不羡慕都难。
要说《千与千寻》有多受欢迎,其实不用太多解释。不管是小时候看动画被治愈的小朋友,还是长大后在故事里找到勇气的大人,心里多少都留着一块“千寻”的位置。这次主办方还开了个“千寻信箱”,让观众写自己“失去和找回”的故事。后台很快被各种走心留言塞满,有写童年回忆的,有讲家人和解的,也有说在千寻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。说白了,这部剧就是能把大家的心串起来。
说到主角,不得不多提一句。7月8号的发布会现场,她笑得特别开心,直说“能把《千与千寻》带到中国,太开心啦!”还特别感谢中国观众的喜欢。
她自己演千寻都演了一百多场了,说每一次都像是在和角色一块成长。这种话不是场面话,她那种高兴劲,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。要我说,真心欢迎桥本环奈以后多来中国,常来上海和大家见面,毕竟这气氛,这观众,谁来了都舍不得走。
其实不少人一开始也好奇,这么梦幻的动画,能不能在现实舞台上搞出来?导演约翰·凯尔德直接上人偶、机关、灯光三件套,把无脸男、白龙全都“复活”到了剧场里。演员一边演一边和“偶”互动,难度不小,但效果确实惊艳。桥本环奈也说,希望中国观众能在剧场里感受到这份温暖和活力。不得不承认,现场的那种氛围,真和在家看片完全不是一个感觉。
为啥偏偏选上海开演,这其实也不难理解。上海的剧场设施、观众水平、文化氛围,样样都在点子上。舞台剧对场地和技术要求高,装台都得日本人飞过来盯着。说白了,上海就是有那个实力和底气,办这种大场面一点都不怵。现在有越来越多年轻人,会为一场戏专门跑一趟上海,这种“为戏奔赴一座城”的生活方式,在全国估计也就上海能玩得这么花。
说到这儿,忍不住插一句冷知识:日本人其实比我们还会夸上海。别看“魔都”现在成了网络流行语,其实最早是日本人发明的。
1923年,日本作家村松梢风写了一本叫《魔都》的书,里面说自己一开始很憧憬上海的繁华,住久了又觉得这城市背后有点魔性,但最后还是沉迷得“欲罢不能”。现在日本游客提起上海,嘴上不说“上海”,而是说“魔都”,这词反倒回流成了中国年轻人的口头禅。
而且日本人对上海的喜欢,是发自骨子里的。不光是吃小笼包、生煎包、红烧肉,大闸蟹还叫“上海蟹”;景点除了外滩、南京路、东方明珠塔,还喜欢去鲁迅公园、朱家角这些小众地儿,连地铁票3块起步都觉得便宜。
跟北京一比,日本人普遍更喜欢上海,不仅因为上海历史上和日本有很深的渊源(最早的中日友好城市就是上海和横滨),也因为这里气氛轻松、环境熟悉,飞过来两个多小时,说中文都能通,气候也合拍。
2025年五一黄金周日本人选择上海的增加2.6倍
你看,很多日企中国总部都放在上海,来工作、旅游、留学的日本人也多,一来二去,社区、活动、节目都活跃得很。日本的明星、演唱会、电影节、舞台剧,只要涉及中国内地,基本上第一选择就是上海。
MUJI开中国第一家店选在上海,滨崎步第一次亚洲巡演内地唯一一站也是上海,日本电影周、各类主创见面会……上海俨然成了日本人在中国最熟悉、最有归属感的城市。
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,就像美国人讲纽约,澳洲人说悉尼,加拿大人爱多伦多一样。上海发展早、环境友好、城市气质包容又国际化,谁来了都容易喜欢。羡慕上海人,这话一点都不假。
碰上《千与千寻》这样的世界级大IP来演出,有的人专门坐高铁、买机票,也要跑来上海看一场现场,这感觉绝对是别的地方比不了的。
所以啊,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“千与千寻”,有遗憾也有希望。这次上海用42场大戏,把宫崎骏的童话和日本的匠心,实打实带到中国观众身边。羡慕上海人,这种好戏随时能看;也欢迎桥本环奈以后多来中国、常来上海,和大家一起享受这些温暖的时刻。这不只是一场演出,更像是一场属于所有普通人的盛会——谁说童话只属于小孩呢?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